2022首屆中華印信文化精品展“信”主題創意設計大賽
"印者,信也。"在中國人的觀念里,"以印立信,以信立身,誠信為本"是中華民族的做人基準。"信"是企業的無形資產,是社會的公序良俗,是國家的軟實力,是國際交往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石。
此次在首屆中華印信文化精品展舉辦之際,策劃舉辦“信” 主題手工藝品創意設計大賽征集活動,既是呼吁所有參與者通過創意產品向他人與社會傳遞一份“信”的契約,更是呼吁每一位公民重誠守信,加強自身誠信建設,讓誠信真正成為一種思想自覺、一種行為習慣,為個人和社會發展注入更多正能量。
河北省文化和旅游產業協會作為此次活動的聯合主辦方,現進行作品征集工作。誠摯邀請廣大會員單位、全省文化創意設計研發企事業單位、團體和個人踴躍報名,協會愿與大家攜手努力,為充分展示我省文創領域創新發展成效,彰顯“誠義燕趙”仁厚誠樸、重信尚義的人文精神,展現河北文創作品的深厚底蘊和時代風采而做出應有的貢獻。
一、活動名稱
首屆中華印信文化精品展“信”主題創意設計大賽
二、活動主題
以“信”為主題,通過手工藝品的創意設計去詮釋信任、信用、信念、信心、信物等內涵,體現“信”的精神。
三、組織機構
指導單位:
山東省委宣傳部
主辦單位:
山東省文化產業發展協會
山東工藝美術學院
山東省文化創意設計行業協會
河北省文化和旅游產業協會
遼寧省文化產業協會
吉林省文化產業促進會
黑龍江省文化產業聯合會
廣西文化產業協會
深圳市文化創意行業協會
南京文化產業協會
承辦單位:
山東新聞書畫院有限公司
山東齊魯美術館
四、時間安排
2022 年 7 月至 8 月
五、作品征集
面向社會征集
通過網站、微信、微博、報紙等方式面向全社會進行廣泛作品征集。
定向征集
大賽除了面向社會廣泛征集外,也立足山東對“山東手造”優選出的100 家企業進行定向征集,以體現山東特色,地域風格。
面向全國各省優秀創意設計行業協會、設計類知名高校、 設計團隊進行集中征集。在業內專業設計網站、行業機構官網及眾多新媒體平臺進行廣泛宣傳,直達專業人群。
六、具體事項
(一)作品內容
以“信”為主題設計的工藝美術品、辦公文具、日用品、 餐飲食品、服飾箱包、產品包裝、趣味玩具、智能產品等一系列生活用品;
可選用多種材料、工藝進行制作,包括但不限于陶瓷、琉璃、絲綢、紙質、布藝、編織等;
設計產品便于擺放、懸掛、展示,適合在博物館、旅游景區、高速服務區以及線上網店等多種渠道銷售。
(二)作品要求
作品需緊密結合“誠信”“信任” “信用”“信念”“信心”“信物”的主題進行相關文創設計;
作品應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,兼具觀賞性和實用性;
作品必須為原創作品,不得抄襲或盜取他人創意,一經發現將取消參賽資格;
作品均需提供設計說明,對設計思路、文化內涵、規格、工藝、材料、功用等進行不少于 200 字的說明;
大賽組委會有權永久使用獲獎作品,并進行包括但不限于展覽及實施等形式的相關使用和宣傳推廣,除本征集公告中約定支付的獎金外,大賽組委會將不再向獲獎者支付其他費用。本次征集活動的最終解釋權歸首屆中華印信文化精品展組委會。
(三)大賽流程
征集時間:2022 年 7 月 15 日至 8 月 20 日
小樣制作提交:2022 年 8 月 20 日至 8 月 25 日
專家評審:2022 年 8 月 25 日至 8 月 27 日
結果公示:2022 年 9 月 1 日至 9 月 5 日
七、投稿方式
下載本次作品征集活動報名表,并于 8 月 20 日前將電子檔報名表發送至郵箱:zhyxwh2022@163.com,文件及郵件命名為真實姓名+聯系方式。
制作小樣郵寄地址: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濼源大街 2 號大眾傳媒大廈 4 樓,應征作品外包裝上請注明“首屆中華印信文化精品展‘信’主題創意設計大賽”字樣。
八、獎項設置
(一)本屆大賽設置金、銀、銅獎及優秀獎。
大賽評選金獎 1 名,獎金 3 萬元(稅前),作品將在大眾日報進行專題推廣宣傳,并配合新媒體宣傳報道;
銀獎 3 名,獎金每位 1 萬元(稅前),作品將在大眾日報進行推廣宣傳,并配合新媒體進行報道;
銅獎 6 名,獎金每位 5000 元(稅前),作品將在大眾日報進行推廣宣傳,并配合新媒體進行報道。
其中對于成果轉化效果好的作品和公司,會通過融媒渠道進行重點報道,且把產品納入“山東手造”銷售推廣體系。
(二)優秀獎 10 名,頒發證書。
(三)設“組織促進獎”若干,表彰組織工作先進單位。
九、宣傳推廣
聯動傳統媒體及新媒體,建立媒體矩陣,包括省級媒體以及微博、抖音、今日頭條等新媒體,提升宣傳內容的豐富性、針對性和趣味性,擴大本次征集活動的影響力,提高全民關注度。
十、配套活動及成果轉化
在首屆中華印信文化精品展上設置“信”主題創意設計大賽展區,獲獎作品作為重點內容進行展覽展示。
針對優秀獲獎作品,采取版權登記、授權合作、產業鏈孵化、 產品多渠道展銷、文創人才庫打造等一系列行動進行成果轉化,反哺文物保護及數字化合理利用,提升征集成果的社會效益與市場效益。一一